首页 > 考生写作 > 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4-07-18 10:45:43
精选七年级语文说课稿集合八篇

精选七年级语文说课稿集合八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它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童话。

一、新教材对教学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出发点,为童话科幻作品一类的教学提出了新的具体的目标。即:①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②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文学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材内容的分析: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美丽的童话,主人公是个寂寞的盲孩子,"影子"的陪伴使他快乐,给他带来温暖,并让他重见光明。本文不仅富有文化内涵,而且文笔优美,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内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感受、体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2、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弱者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朗读、词段点评、讨论、质疑等方式使学生独立思考,并多角度理解本文的主题。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经读过很多美丽的童话故事,结识了很多的好朋友,如……(学生举例),还想不想再认识一位好朋友?好,就让我们再次步入美丽的童话世界,结识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去感受那里飘荡的浓浓的爱。

(创设情境,导入教学,激发同学们阅读的欲望。)

(二)分角色朗诵课文(整体感知故事)

角色分配:一人读叙述语言,一人读"盲孩子"的话,一人读"影子"的话,齐读众多"萤火虫"的话。背景音乐选择轻柔、舒缓的轻音乐。

(三)整体感知

读完课文后,同学们各抒己见,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理解童话的主题。

(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谈自己的理解,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①从"影子""萤火虫"对盲孩子的关爱、帮助中,概括出大家都应该关爱弱者,只有"爱"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②"影子"最后也获得生命,从中概括出给别人幸福,自己也能获得幸福。③盲孩子的执着追求。④不管自己曾遭遇什么不幸,都要像盲孩子一样热爱生活,追求光明未来……等等)

这些说法都应该肯定是正确的。让学生明白,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其主题,得出不同答案。当然,从文章整体内容理解,关爱像盲孩子一样的弱者,使他们感受生活的美好,则更贴切一点。

(四)师生互动,讨论课文内容:

1、盲孩子是怎样生活的?

2、影子如何陪伴他,给他带来快乐?

3、盲孩子怎样走出了黑暗,看到了光明?

4、本文营造了一种纯真温馨的氛围,有着诗情画意般的境界。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体会一下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

(同学们可以边看书边找出答案)

(设计说明:前三个题实际上是这篇童话的脉络结构,学生通过独立阅读就能找出答案,即:盲孩子很寂寞→"影子"的陪伴给盲孩子带来快乐,带来温暖→影子、萤火虫、太阳、月亮的爱使盲孩子得到光明,也能对文章的主旨理解的更深透。第四个问题是让学生学着欣赏、品味作品中美的语言,可四人小组讨论,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都受到美的感悟熏陶。学生的答案会五彩纷呈,老师就要对他们的答案及时做出点评, 学生可以从个人角度举例分析美的语言,不强求一律。例如:

①让学生理解意境美,可从盲孩子热爱生活,渴望光明,情调轻松欢快,情境多姿多彩方面理解。如:"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 "采摘野花野果","听潺潺的流水声",萤火虫"幽蓝""翠绿"的光,以及太阳、月亮、"弯弯的彩虹"、"各色花朵"、"绿草"、"露珠"等,这一些就构成了一种绚丽的、诗情画意般的境界。

②全篇几乎都由短句构成,好读,不拗口,如"他还看见了天上出现了弯弯的彩虹。""他还看见了各种颜色的花朵。""还有绿草。还有草叶上明亮的露珠。"

③叠音词很多,不仅形象感强,描写情态逼真,还可以舒缓语气。如"轻轻"、"咩咩"、"哞哞"、"潺潺"、"阵阵、""飘飘忽忽"、"幽幽"、"缓缓"等。

④节奏感强。如"话音刚落,一声霹雳炸响,风夹着雨,雨带着风来了。""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⑤含蓄,有象征意义。如"我从阳光里来,也从月光里来,还从灯光里来。""光明是我的母亲。是她让我来到你身边陪伴着你的。""他俩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

⑥按句排列,短小、活泼、跳跃,像小溪流水,自然流畅,适合孩子阅读。如"他是一个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

(五)拓展延伸课文内容:

其实,同学们也发现了,盲孩子之所以能重见光明,是因为有了影子的爱、萤火虫的爱、月光的爱。同学们,你身边肯定也有许多充满爱心的人,许多充满爱心的事,请把你知道的和"爱"有关的故事讲给我们大家听,好吗?

(同学们互相交流,自由发言)

(六)听唱歌曲《爱的奉献》

老师发出倡导:生活中我们不仅要爱自己的父母、家人,还要爱周围的人,爱每一个需要你帮助的人和动物。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

(七)布置作业

①以"爱"为中心,写一篇短文,体裁不限。

② 摘抄优美的词句,写到练习本上。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河中石兽》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小说。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述了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在河中,十几年后人们寻找石兽的故事,从中悟出凡事应从实际出发不可主观臆断的道理。本文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新课标要求7-9年级学 ……此处隐藏9007个字……根据拼音写汉字

烙( ) 薅( )草 一da( ) lie( )

2、后母的三巴掌给我带来深刻的教益,试补全下列语句。

后母的巴掌如——,吹走了我的偷盗之心;

后母的巴掌如——,冲走了我的冷漠之心;

后母的巴掌如——,锻造了我面对困难的勇气。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在山的那一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四课。是一篇自读课文。这首诗歌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因而既是指导学生朗读的好材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典范之作。

二、说目标

本课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意在培养学生初步的语感。)

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意在引导学生在熏陶感染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体味山和海的内涵,掌握象征的手法。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

3、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意在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及审美情趣。)是本课的难点

三、说教法

为达成目标,我准备采用的方法有:创设情境法、朗读指导法、诱导点拨法。

1、创设情境法,诗以情成篇,以情动人。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一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引起共鸣的氛围。播放配乐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带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讲析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板书,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2、朗读指导法:有感情地朗读是诗歌朗读的最高境界,但对初一学生来说较难达到,因而应加强朗读指导,我将通过示范读、指导读等形式从停顿、节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给学生朗读技巧。

3、诱导点拨法:《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则是学生的引导者,因而诱导思维,指点迷津、宏观调控应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四、说学法

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情感及凝炼形象的语言。

2、联想想象法:学会展开联想与想象,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精炼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

3、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诗中意象含义的理解,对语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应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五、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是《在山的那边》的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童年时代谁都有着美好而朦胧的梦,谁来说说自己的梦想。(以聊天的形式导入新课,创设轻松的氛围)

学生畅所欲言,师适时导出课题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19课《在山的那边》。(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明确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生字、生词,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感悟诗中的“山”和“海”含义,掌握象征的写法;(重点、难点)

3、理解阐述的人生哲理。(重点、难点)

(三)检查预习

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中的生字和词语,请几个同学来朗读,加深印象。

(四)整体感知

听课文朗读,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诗中的

“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本诗中的“山”象征困难、挫折和失败,“海”则象征理想、信念和成功。“无数座山”形象说明实现理想的道路要经历重重困难。

明确了山与海在诗中的象征意义,我们就不难理解本诗所饱含的思想感情。

要到达理想境界,是要历经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这也是本诗的主旨。

这首诗,意境壮阔,内涵丰富,神采飞扬,让人赞叹。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答案不要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五).拓展深化

有人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这个句子充满了哲理。请你也试着将《在山的那边》全诗的内容浓缩提炼,仿照这个句子写一句能概括全诗哲理的话。

示例:

理想是大海,现实是大山,中间隔着千山万水,行动则是飞跃千山万水的翅膀。 信念是大海,困难是大山,中间隔着崇山峻岭,奋斗则是翻过崇山峻岭的武器。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8

一、情境营造,激趣导入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这一节课就体现了信息技术全程营造情景的特色。教者在教学一开始,就利用课件,通过放映《霸王别姬》的MTV和腾格尔的歌曲《力拔山兮气盖势》营造气氛,把学生带入项羽英雄末路的悲壮中,调动学习兴趣。

二、以生为本、朗读感悟。

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乌江自刎》一课的执教中,陈老师非常好的做到了这一点。首先陈老师在第一课时疏通了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初读课文,想象画面整体感知;然后就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进行自由朗读品位;再让学生进行个别朗读,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通过朗读,学生能侃侃而谈。经过了这一环节学生初步的感悟到了项羽的威武,豪爽,死的悲壮,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三、比较阅读,拓宽思路

《乌江自刎》是第二册语文读本上的一篇课文,这堂课陈老师就如何正确使用语文读本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在同一个作者的笔下,同一个历史人物,在不同的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性格是完全不同的。《鸿门宴》中项羽更多表现出来的刚愎自用,而《乌江自刎》中的项羽确是威武自信,充满豪气的。

在学生初步了解品味了文章,知道了文章是通过语言动作来刻画项羽之后之后,让学生思考:揣摩项羽当时的心理与处境,说说透过这些语言和行动,你看到了怎样的项羽?这个项羽和《鸿门宴》中的项羽有和异同?你更喜欢哪一个?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入且全面的了解了项羽。

在此基础上,陈老师还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就“英雄是如何没落”的问题,还提到了刘邦的看法,又将项羽和勾践做了比较,让学生对英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四.学法迁移,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改中,提出了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中,陈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

通过两篇课文的比较阅读,在探讨了“英雄如何走向末路”之后,陈让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讨论“亡项羽者何也”。经过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创新的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精选七年级语文说课稿集合八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