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三年级语文说课稿四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语文说课稿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1、说教材内容
《翠鸟》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中的第一课。是一篇写动物的文章,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课文介绍了一种生活在水边的小鸟——翠鸟。文中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翠鸟羽毛鲜艳的外形和它捉鱼时灵敏、神速的动作,十分惹人喜爱,从而使作者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在老渔翁的开导下,孩子们打消了念头,应把翠鸟看作朋友。这篇课文在展示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同时,呼吁人类要与动物和谐相处。
2、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活动、可爱、求知欲强,他们喜欢读书,热爱生活,他们现多居住在农村,对于小动物他们并不陌生,特别是鸟。在平时中,他们时常会看到大雁、白鹭和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小鸟。他们非常喜欢小鸟,偶尔也会学鸟叫,而对于翠鸟却很少见。我相信,通过本课的学习,他们会喜欢上漂亮的翠鸟。
3、说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课文特点,在第一课时教学字词和进行整体感知课文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三部分:
①知识目标:a、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b、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②能力目标: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以及关键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③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4、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文章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翠鸟的外形特点和活动特点,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的语言美。
难点定为:通过具体的语句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外的意识。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教无定法”,任何学科的教学方法都不相同,语文教学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阅读课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a、直观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翠鸟漂亮的外形和捕鱼时动作敏捷。b、导引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翠鸟的特点、怎样将其表达清楚的。
2、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课的特点,我组织学生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学习:
①学生通过“朗读——理解——体验”的学习方式来感悟文本。
②探究合作学习,学习中学生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③知识迁移,能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来仿写。
三、说教学过程
由于本课教学用两课时,因此,第一课时学生已学习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第二课时,深入探究,体会翠鸟的外形美丽和动作敏捷。下面我着重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词语,指名学生认读。
2、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你喜欢文中的翠鸟吗?为什么?
归纳板书:外形美、动作敏捷
【设计意图】学是为了更好地运用。本环节复习字词是为了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喜欢翠鸟的理由目的是引出学习本课的主要内容。
(二)体会感悟,读懂课文。
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来突破重、难点。在这个环节里,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1、体会翠鸟的外形美。2、品词析句,理解翠鸟活动的特点点。我先说说我是怎样引导学生体会翠鸟的外形美的。
1、体会翠鸟的外形美
①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②师生探究。
a写羽毛颜色的部分有几句话?
b它们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c理解:“鲜艳”,联系描写羽毛的句子来体会“鲜艳”一词。
d通过理解描写羽毛颜色的三个句子,体会比喻修辞手法在句子中的作用,让学生感受作者的语言美。
e学习最后一句话,这句话写了翠鸟的什么?文中哪个词概括了翠鸟的外形特点?
④指导学生朗读这一自然段,读出美感。
⑤以画见悟。谁愿意把翠鸟的样子介绍给大家?课件出示翠鸟的图片,学生叙述翠鸟的外形,把顺序变为先说头部、再说颜色,后说爪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分层理解感受翠鸟的外形美,通过学习,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鸟的形象,特别是写颜色非常鲜艳的四句话,先让学生逐句弄懂这些句子中描写的颜色是什么样的,懂得头巾、外衣、衬衫是打比方,以句带词,理解句意,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2、品词析句,理解翠鸟活动的特点。(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播放课件:翠鸟捕鱼时的场景。
【设计意图】利用农远资源,播放翠鸟捕鱼
场景,让学生直观感受翠鸟捕鱼时的动作敏捷,激起学生的读书兴趣。
(2)、自由读课文。
(3)、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①翠鸟是怎样活动的?找出相关的动词画一画,读一读。
②翠鸟又是怎样捕鱼的?
a、朗读体会;
b、与小鱼的动作相比,谁更机灵?
c、比较句子: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划词、比较,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翠鸟捕鱼时动作迅速敏捷。
(三)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谁愿意朗读课文?(每个学生读一个自然段)
1、学生直接找出文中表明作者喜欢翠鸟的句子。
2、比较:我们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
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句子,学生体会到作者从喜爱翠鸟到想捉一只来饲养的愿望。
3、他们的“愿望”能实现吗?老渔翁是怎么说的?齐读老渔翁的话,读了老渔翁说的话,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作者失望的心情)
4、他们从“失望”的心情中又“希望”什么呢?找出文中“希望”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句子的情感。
【设计意图】抓住作者从愿望——失望——希望,带动全段阅读,把学习语言和体会情感融为一体,更能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5、带着喜爱的感情,自由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情感,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表达出来。
(四)拓展延伸
1、你喜欢文中的翠鸟吗?假如是你,你会听老渔翁的话打消 ……此处隐藏2452个字……冒出的花儿时,就在自己想象的天空里自由驰骋起来。他把未冒出地面的花儿想象成地下学校上学的孩子们,在墙角旮旯冒出来的零星小花是犯错误被罚站的小孩儿,大雨来时,花儿们便衣着鲜艳地冲出学校度假了,而花儿们这么急切地生长是因为要回家找他们的妈妈。作者巧妙地从孩子的眼中叙出花儿们的活泼、可爱、美丽、向上,充满了儿童情趣。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朗读指导,读出花孩子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勇敢坚强、活泼向上、童真童趣。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认读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和丰富细腻的想象,培养学生的质疑、表达、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养成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
2.体会课文丰富细腻的想象。
三、说过程
(一)谈话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的伊始通过“说说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的谈话式导入,激发学生对花儿学校的兴趣。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鼓励学生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标出小结,进行质疑。旨在引导学生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抓住关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种质疑能力对学生的阅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细读解疑,深入理解。
引导学生通过细读文本,解决疑问,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情感体验,结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结合活动与练习中的`“默读课文,讨论及交流”和想象涂画的内容,体会花儿们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积极向上。
(四)品读感悟,积累语言。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并积累文中的好词、好段。力争熟读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五)拓展想象:想一想,在花儿学校里还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说一说,写一写,小练笔。看谁想得奇妙,写得美妙。
(六)感悟积累:轻声朗读课文,再次体会课文优美的意境。熟读课文一、二、六自然段,背诵下来,积累优美的词语。
(七)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希望你们也能用童心感受生活,用你们童真童趣的语言记录这美丽的世界。
四、板书设计
把课文的内容用精炼、简洁的词语进行概括性的说明。这样,简单明了,条理性强,脉络清晰,有助于学生理清文章线索。既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又反映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一、教材简说
这篇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
二、设计意图
读了课文,最初的认识是爱贯穿了始终!但总觉得认识不够深入,后又细读几遍,头脑中冒出了“生命”一词,对,这是用“生命”搭建的爱!
1、复习导入──提出研学思路:
一上来,就直奔中心,扣住学生的心弦。我设计这样两个问题:
⑴这七颗钻石是从哪里来的?还记得这只水罐在故事中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出示一只水罐)
⑵真是一只神奇的水罐!到底是什么魔力使水罐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变化呢?
这些问题,意在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另外,文中除了神奇的水罐外,还有“水”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不是普通的水,而是生命之水。我用这样的问题把学生带入到童话中:
是呀,水是多么珍贵呀!可是水呢,这生命之水又在哪里呢?眼看着旱灾将毁灭一切时,一个奇迹发生了。一天夜里,一位小姑娘竟意外地得到了满满一罐子清亮清亮的水。这罐水是怎么来的呢?请小朋友认真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可以用笔划划关键词句。
2、引领体悟──爱是变化的力量:
对妈妈的爱,对小动物的爱,对陌生人的爱,妈妈对孩子的爱……一切的爱使水罐不断变化着。这部分是阅读理解的重点,也是难点。变化是一次一次地在升级,怎样让学生能深入地理解语言呢?我着重引导学生来感悟理解“小姑娘对妈妈的爱。”让学生先读课文,然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扣住“夜里”“哪儿”“喜出望外”等词语来展开丰富的想象,意在丰满小姑娘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不断挖掘出文本中蕴涵的浓浓情义来。
最后通过朗读体会小姑娘对妈妈的一片孝心,真是这份真挚的爱感动了命运之神。使她拥有了这一罐清亮的水。
为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爱心”这一主题,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几个故事情节:小姑娘为母亲找水,小姑娘分水给小狗喝,母亲让水给小姑娘喝,小姑娘把水让给过路人,从而得出“爱心”主题。应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水罐的最后一次变化。首先,最后一次变化应是在前几次变化的基础上的,如果前面任何一次选择有违“爱心”,水罐里都不可能跳出七颗钻石,涌出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为帮助理解这次变化的重要性,可让学生结合第一自然段来想象爱心带来的神奇变化: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大地一片荒芜的景象,而现在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人、动物、植物乃至大地将会……可引导学生想象久旱逢甘露的美好景象,还可以让学生想象,如果没有“爱心”,世界会变成什么样?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体会这篇童话的内涵。也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结合自己了解到的关于“爱心”的故事来谈谈爱心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3、延伸阅读──爱是真实的奇迹:
虽然爱的内容不同,但爱的意义是相同的,是爱创造了故事中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学到这儿,学生对课文语言已经有了很深的理解。但仅仅是了解文中故事,明白变化的原因是“爱”。对作者的意图还不甚理解。所以,我向学生提出疑问:
⑴为什么不把钻石留给小姑娘她们,而让它飞上天变成了星星呢?
(让爱的光芒照亮世界的每个角落,照进每个人的心中;告诉我们,只要心中充满爱,就会发生奇迹,充满希望;播种爱,就会收获爱……要像小姑娘一样,都有一颗美好的心。由爱而生的七颗钻石化成北斗星,就是告诉人们,让爱成为你心中光明的指路星)
⑵读完这篇感人的故事,你想做些什么呢?
让学生结合实际谈生活中感人的事,明白爱是真实的奇迹。在我们生活中到处有爱,到处有奇迹发生。所有这一切都在“爱心”中发展,这样的爱都是用生命编织的!板书的最后,就完成一颗“红红的爱心”。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