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美术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美术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本次说课的内容选自湖南美术出版社高中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5课《进入历史》。本课教材内容分三个层面:1.展示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绘画作品;2.指出画面内容及形式特点;3.不同历史题材画作所隐含的历史文化特点。其中教材所选用的历史绘画有中国汉代画像石、唐宋明清的卷轴画、现代油画(并附有照片作为比较),西方中世纪时期的挂毯和19世纪的法国绘画,作品均以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中心。过去的历史事件已经消逝不见,而绘画及其他历史遗物却成为展现往昔时代的最好视觉图像,这些图像有助于学生以一种更为生动直观的方式去了解、掌握历史。
二、说学情
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更强的探究精神,思维比较活跃,见解独到,同时观察能力与感知能力增强,在美术学习中也希望了解更多本质性的、美术理论方面的知识,能够深入的了解事物的细节,并能用较准确的语言来表达,但是并非发展的尽善尽美。因此本课侧重于从学生个人的角度去体会在成为历史证据的同时,绘画不是直接照搬历史事件,而是以艺术的方式对历史进行再现。材料的不同、风格的差异,都会对历史的再现造成影响。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情况的把握,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从如下三个维度进行设置:
知识与技能:了解分析美术作品背后的艺术语言以及美术的社会功能,掌握类似美术作品的欣赏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并能运用鉴赏方法鉴赏美术作品。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对比、合作探究,理解美术作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典故,能够以专业的美术术语赏析相关美术作品,提高美术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和本课的现有知识,我的教学重难点确立如下:
重点:理解美术作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典故。
难点:以专业的美术术语赏析相关美术作品,提高美术鉴赏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范例教学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在学法上主要通过观赏、探讨,尝试体验进行创造表现,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说教学准备
好的教学准备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我特意做了如下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图片、学生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等。
七、说教学过程
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出发,我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变静为动,融声、形、色为一体,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环节如下:
环节一:激趣导入
上课开始,我会以轻松的谈话方式开始课程,提问学生:当你想去了解历史的时候,都会利用哪些渠道?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除了通过查阅史料、参观博物馆、领略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运用网络等资源外,古今中外的很多美术作品也是带领我们进入历史、了解历史的另一条渠道。顺势导入新课《进入历史》。
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带领学生进行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描述分析
我通过播放幻灯片展示作品,引导学生欣赏阎立本的《步辇图》。针对画面内容,向学生提出下列问题:为什么画面当中只有一个人坐着而其他人都站着呢?为什么是女人来抬步辇?为什么坐着的人比其他人都画得大一些?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回答问题,我会总结:画面描述吐蕃国王派使臣禄东赞拜见唐太宗,希望与大唐联姻的场景。坐着的是唐太宗,身穿便装,在一群宫女的簇拥下,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利用女性的美貌和柔媚,来缓和战场上的冲突,将唐太宗画的身形高大展示身份尊贵以及大国姿态,整体呈现出唐初各民族之间的平等与和睦。
接下来,我与学生一起欣赏教材中的作品《荆轲刺秦王》,要求学生仔细辨认画面上的人物和道具,以及构图上的特点,同时思考问题:同样是反映历史事件的美术作品,为什么该作品能够产生一种紧张的气氛?学生回答后,我总结:画面场景围绕柱子展开,画家并不要求历史的真实,秦始皇长什么样子并不重要,关键是通过刺秦王的场景为进入石祠中祭拜死者的人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气氛。画面描述的就是匕首刺中柱子的那一瞬间慌乱的场景。
然后,我将组织学生分组,并播放幻灯片,展示董希文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以及照片《开国大典》的图片资料,带领学生对比分析:油画与历史照片相比,在人物安排、神态等方面均做了哪些改动?为什么?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回答问题,我会补充:画家在作画时将人物的位置进行了精心安排,神态上也做了相应的艺术处理,这样组织画面是为了渲染开国大典这一盛事的举办,记录了历史性的一刻。
之后,讲解除了一些重大的历史时刻,还有一些美术作品中会有权利的体现,我会出示作品《瑞鹤图》,与学生欣赏并提出问题:屋顶上这么多鹤有什么特殊的寓意?师生共同总结:在古代,祥瑞和奇观都反映着一个国家或者朝代的兴衰情况。画家截取了宫殿的屋顶,真实的为我们再现了今天早已不见的北宋宫殿的庄严。空中的白鹤围绕着屋顶成一个环形盘旋,这是天下太平的象征,对这个景象的描绘是对皇权合理性的一种强调。而宋徽宗亲自画的这幅作品告诉人们:只有作为皇帝的他才有权利享有这个奇观。
本环节通过这样的安排,让学生用发现的眼睛去欣赏,并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我提出了一些符合学生的认知并且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寓知识于趣味之中,增强学生对相关历史作品的认识。
环节三:总结解释
教师提出问题:总结一下美术与历史的关系?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看法。学生回忆作品并进行回答:美术作品反映历史。我将总结:人类永远有对历史的认识、渴望和想象,除了写下来的文字,美术的图像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透过这些图像,借助相关的资料,能使当代的人们走进历史,与历史对话。
该环节通过总结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重点知识的理解,为后面的课堂活动做铺垫工作。
环节四:拓展延伸
我会展示《拿破仑加冕》《加莱义民》《美杜萨之筏》《大卫》,组织学生欣赏,并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回答以下问题: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选取的是什么样的特定场景?突出了哪些细节?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或立场?小组之间讨论,选出代表回答问题。必要时教师补充一些背景知识,说明美术作品与一般历史事 ……此处隐藏19935个字……方法的引导——从远至近、从整体到局部,引导生聚焦“苏格兰格”的构成是典型的“井字格”。]
(3)色彩和格纹:
当这样的线条进行交错、重复、叠加时,就产生了丰富的节奏韵律感,仔细观察,这样的美感是通过线条与色彩怎样的变化产生的?
归纳出线条的方向变化,粗细、疏密的对比以及色彩渐变、对比产生了富于节奏的美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发现的眼睛去提炼苏格兰格的基本格,理解它的变化,为学生创意性的设计格纹奠定扎实的基础]
3.表现
教师现场示范表现苏格兰格,落实格纹的表现技法。
注意:端平手腕、锁定方向、大胆运笔,就能形成平直稳定的横直线与竖直线。
强调两个细节:其一改变画笔的方向就能表现出粗细不一的线条;其二产生了瑕疵,可巧妙利用,让它融入画面;或者大胆保留,形成独特的画面效果。
[设计意图:教师示范能让学生直观感知如何用笔,如何把控平直的线条,如何巧妙处理创作中的小瑕疵,为学生独立的设计解决技能上的难点。]
4.欣赏
演绎苏格兰格子服装不同的真人秀,感受格纹图案在服装中的不同表达,领悟“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设计意图:欣赏能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知经典格纹的多样表达,通过开放性的观察来开阔学生设计格纹的思路]
第二、感悟、探究格纹的变化
人们的创意思维不会满足于一种经典,会创造出更多的变化。
1.菱形格的演变
从水平直线组合演变成斜直线的变化,感悟“井子格斜”变成“菱形格”的不同感觉。
(1)师现场演示,将苏格兰格变化方向放于身体前。
引导生观察:这样变一下,斜直的线条交错起来变成了菱形格,带给你怎样的感觉?说说你的直觉。
(2)加上你的创意思维,斜直线会构成不同的格纹效果。
这种变化是怎么造成的呢?
小结:线条形态的改变、角度的变化、当然还可以有更多的。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的演示,让学生发现菱形格线条的造型特点,有效地利用这一造型优势,可以创作出n种创新版菱形格纹,揭示创意的设计就在线条的组合重构之中]
2.千鸟格的演变
在变化中感悟“井字格”和“斜直线”的组合构成的格子——千鸟格。
3.蒙德里安格的演变
欣赏由不规则的变化构成的形式丰富的“蒙德里安格”。
(1)引导学生目标明确的观察:这样的格子具有哪些独特的美感?
(2)“我”(教师本人)穿蒙德里安裙和气质相符的模特穿蒙德里安裙相对比,两个不同版本的不同穿着效果,引出格子装的着装法则——适合的才是最美的!
[设计意图:“千鸟格”和“蒙德里安”格的观察分析让学生更立体的感知格纹世界的多样表达,而通过教师自身的与模特的对比演绎,自然的导出格子装“设计。应用”的精髓——适合的,才是最美!让看似简单的“格纹”设计课上升到我们生活中最朴素的审美高度。]
(三)回顾格纹学习,思考格纹创意
1.你吸收了哪些基本的方法?
2.你又生成出哪些变化的灵感?
[设计意图:回顾、思考既是对整节课的梳理,也为孩子们共享设计思路提供了一块灵性的空间。]
(四)欣赏“非常格装秀”,激发创作灵感
在动感的旋律中让学生体会格子的多种表达,并刺激自己设计灵感的生成。
[设计意图生活需要激情,设计也需要激情,设计前的视觉冲击可以点燃学生的创作激情。]
(五)散发创意灵感,创作格纹实践
主题:创作?的格子
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讨论(确定格调)——分工(明确个人角色)——创作(大胆的呈现想法)
请利用色彩+线条组合+变化你们想表达的格子
[设计意图:“?”的格子给了学生更广泛的创作空间,温馨提示则凝炼了本节课的重点,便于孩子们在设计中可以围绕几组关键词大胆的展开。]
(六)设置“应用”情境,展示学生作品
1.教师呈现各类人物的KT板造型,简要分析人物身材和性格特点;
2.请各组同学根据该组所设计的格纹,对照人物的身材和性格,给他们穿上适合的格子装。
[设计意图:虚拟的人物场景,使得学生可以真正的让自己的设计得到有效的运用。]
九、板书设计
苏格兰格
经典的格纹千鸟格变
菱形格
十、教学反思
1.换位思考,结合专业,解读教材。
现行使用教材每一课涵盖的内容都较广,为我们解读教材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如何解读呢?
首先是把自己放在孩子的角度来初看《青春风采》,列出作为初中生看到这一内容时,会条件反射出哪些问题?即俯下身子,读出孩子们的兴趣点。中学生喜欢怎样的服装呢?中学生充满着青春活力,除了运动装,怎样的服装要素最能吸引学生呢?通过调查和交流,我发现,“格子装”是初中生喜欢穿着的日常服饰,具有四季皆宜的特性,能在学生的生活体验中引起共鸣;格子纹样又属于服装面料设计,颇具变化,于是,就选择了《生活在格子里》作为教学内容来组织本课教学。
其次,回归到教师自身的角度重读《青春风采》,凭借自己的专业素养围绕课标要求和
教材分析,提炼出在第一层次:服装的三大要素包括款式、色彩和面料。可以以款式和色彩为重点设计出较为常态的教学流程,对面料的设计却很少有人涉及,而“格子纹”的线条蕴含着节奏与韵律、对比和变化等多重美感,关注这一细节的层层剖析,能让学生从美学的角度重新认识身边熟悉的服装元素;第二层次:站在“设计。应用”的角度,《生活在格子里》不仅在课堂中能体现这一学习领域的特点,而在学生更为广泛的生活中,更能真真正正的得到体现,符合学习致用的特点。
2.循着主线、把握节奏、组织教学。
在本课的设计与试教中,我强烈意识到一节课像一条潺潺溪水,可以营造出多重交叉的主线美感。因此在组织教学素材时,我先找出能架构起本课内容的几个关键点,然后提炼出“经典剖析——个性的演变——适合才是最美的”的课堂主线。而溪水的转折流淌如课堂的节奏变化,从缓缓的进入、变化的呈现、动感的冲击到回归率性的创作,这样的节奏处理会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设计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服装美的元素。
3.追求完美、没有完美、思考永恒。
在《生活在格子里》的执教过程中,同样感受到还有值得推敲和反思的细节。其一、格子构成的设计能否再开放些,大幅度地展开学生思维,让格子这一设计元素表现的更多元;其二、少一点预设,多一些生成。教师要成为灵性的教师,应该随着学生的思路及时地调整方向,这样的教学才不会因为少了某个环节的呈现而逊色;其三、多给学生充足的体验时间,特别是在优质课评比中,常常会出现“赶”的现象,是否能放慢步伐,留给学生大块的时间去发现、去感知,相信孩子们《生活在格子里》的收获会更丰富!
十一、部分学生作业呈现(略)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