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城》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长城》教学反思1《长城》这篇课文,语言简练,通俗易懂,并且有很多同学到过长城,我认为学习这篇课文并不难,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回忆攀登长城的情景,并把有价值的图片和资料带到课堂。果然,同学们带来了照片、纪念品等。看到这些丰富的资料,我引导学生谈自己眼中的长城和自己了解的长城。没想到学生懂的还真多。王喣阳谈到了长城的历史,起于秦始皇,而后历代修筑,现保存较好的多为明代长城;刘喆林讲了长城的历史故事;袁金枢展示了很多有关长城的图片……
同学们有了这些体会,理解课文内容就轻松多了。教学中我抓住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围绕“从哪儿体会到长城气魄雄伟?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学习。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依次学习了课文的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远看长城气魄雄伟,初读了解了长城“长”的特点,然后结合文中的插图和展示同学们搜集的图片,学生不仅理解了“蜿蜒盘旋”这个词语的意思,还发现了长城“曲折”的特点。
通过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等形式读出了长城的雄伟气势。在教学第二自然段“长城的结构和作用”时,让学生通过读了解到长城“高大坚固”的特点。然后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并想像当时秦始皇的军队是怎样利用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的?从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长城的设计巧妙,特别在军事防御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初步领略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长城》教学反思2《长城》这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觉到,长城对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情感上,空间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找出中心句,然后逐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今天的教学实践,我感觉到这种处理还是比较恰当的。
一、找奇迹,感受长城的长。
首先请学生通读全文,说说长城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在读文后,体会到长城很长,我们讨论了具体写长的句子是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之间需要经过的省份,以及词语如“一万三千里”,然后我又给学生补充资料说,曾经有人徒步走长城,用了两年的多的时间,这样自然而然地把“一万三千多里”转化成学生可感知的形象,学生走出文本,又走进文本,对长城的长有了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二、找奇迹,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
对于这一段的处理,我觉得要让学生读懂课文,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我用多媒体出示长城近景图,然后采用导游形式小组介绍,要求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对照小图,在图上把长城各个部位的名称和位置标出来,这样一来,学生在读课文时,图文对照,边读边看,让学生理解文本有了一个依托,在这个依托上又加深了学生对长城的理解。读懂了课文,对长城的高大坚固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找奇迹,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这一点是最难处理的地方,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再次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陡峭”“无数”“两三千斤”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特别是“两三千斤”,我让他们先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那一块石头相当于我们同学重量,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动笔写出自己的赞美的诗或联。学生这样写道:长城东起山海关,高大坚固保家园。劳动人民多智慧,雄伟气魄世人赞。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一、学生的朗读仍需要加强指导。
学生在朗读时不能通过自己的语气来表现对课文的理解,问题仍突出表现的声音不够洪亮上。
二、对课堂的生成处理不是特别妥当。
我们讨论到长城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光辉灿烂的遗产,有一个学生说,我们应该感谢秦始皇,是他让劳动人民建造长城的,针对这个问题,我只是又回到文本,引导学生从劳动人民的血汗筑成的,觉得自己的引导有点肤浅。这也是我今天教学中的一个疏忽之处。
长城的教学结束了,但这一课给我的触动还比较大,从我个人来说,我是比较喜欢这类的课文,喜欢它的大气,喜欢它的简洁明了,这也是今天对这一课反思很多
《长城》教学反思3课堂注重了学生语文基础技能的训练,如找动词、句型转换等;但朗读训练还不够,读得太少,如“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等句,在课上我只是让学生找关键词体会,但没有展开练读;另外,整个课堂,学生说得太少,我说得太多,比如课外资料的拓展,可以布置学生课前查找资料,课上展示,老师补充,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长城》教学反思4《长城和运河》作为本册书的开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极力颂扬了长城、运河的雄伟壮丽,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纵观苏教版的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册书的第一篇课文都是一首现代诗,我认为现代诗的课文,应该通过诵读理解诗歌蕴含的感情,再通过仿写掌握诗歌的形式,进而拓展延伸写法。所以在教学《长城和运河》时,我主要采取了这样的形式:
一、多种形式诵读,体会感情
在学生们自由读完课文之后,再请几名代表来读课文,学生们选出了陈浩然和吴梦琪,他们两个都是班级里平时读书最有特色的。这两个学生感情充沛地读完课文后,学生已经基本能体会文中对长城和运河描述的不同了。接下来,我请学生们比较这两部分文字的异同之处。孩子们发现每小节的头尾相同,我告诉孩子这就是现在诗歌的特点,文字往往是一咏三叹。对于诗歌中不同的部分,我们师生对比读。学生们人多,读长城部分,我读运河部分,在读中学生们明白了异中有同。这样几番读来,孩子们不仅把课文读通读畅,而且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也初步感受了长城的雄伟壮丽和运河的柔美动人,同时也体验到了诗歌的整齐的节奏和韵律。读过,我通过学生前言搜集到的长城、运河的资料,激发他们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再激情澎湃地朗读了,诗中的感情自然就理解了。
二、发现写作特点,迁移写作
《长城和运河》这首小诗,共分为两小节。每小节的第1、2,两句“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此处隐藏6265个字……学生可感知的形象,学生走出文本,又走进文本,一个来回,对长城的长有了具体的感知。
到了近看长城一部分,我设计从长城条石的大,长城的宽,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的雄伟壮观去感受长城气魄雄伟,我让学生读懂课文,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正好书上有一幅小的长城近景图,于是我采取默读的方法,要求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对照小图,在图上把长城各个部位的名称和位置标出来,这样一来,学生在读课文时,图文对照,边读边看,让学生理解文本有了一个依托,在这个依托上又加深了学生对长城的理解。读懂了课文,对长城的高大坚固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但自己讲的太多,学生比较被动。如果能再放手,让学生多读有感受的语句,相信学生可讲之处会更多,所谈感受体会也会更充实、深切。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这一点与学生在情感上的距离是非常大的,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先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陡峭”“无数”“两三千斤”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特别是“两三千斤”,我让他们先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那一块石头相当于我们多少个小朋友重,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
《长城》教学反思13通过一堂课的教学,我完成了预定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中读诗、背诗积极性非常高,效果良好。
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有两点做得尤为好:
1、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朗读训练。由于诗歌语言简洁且凝练,反复朗读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加上学生年龄较小,爱玩好动。我在朗读训练中,多次采用音乐、录音、录像等多种辅助手段,刺激学生感官,激发他们兴趣。运用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运用媒体,展现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壮丽景象、雄伟气势,帮助学生读出语气;运用音乐,烘托、渲染气氛,使学生的配乐朗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表达诗意。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孩子们读诗热情高涨。
2、在重视朗读训练的同时,我也十分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诗歌教学难度大,常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虽说通过反复读,能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但诗歌抽象表达的特点会给学生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因此,我在指导朗读过程中,多次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将抽象的文字和抽象的内容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了雄伟的万里长城和壮观的京杭大运河。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所以,学完了课文,学生就完全能做到带着自豪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了。
通过教学,我感到这堂课既有收获,也有不足。在重视诗歌朗读的同时,对字词教学有些忽视,尤其是关键词语的理解不够重视。诗
歌中字词深奥,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又不能采用以词解词这种简单的方法。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将深奥的词语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让教学更完美。这是我想在以后的诗歌教学重点研究的问题。
《长城》教学反思14《长城》是人教学版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气魄雄伟,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那么怎样激发学生去了解长城的特点以及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我们作为中国人的骄傲呢?
赞可夫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如果在教学导入时,能根据课文内容采用情境启发式导入,就能撞击着学生的心灵,形成他们心理上的悬念,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学生产生急于要弄清问题的迫切心情,驱使他们认真学习课文。
上课伊始,我就让学生充满激情地朗读世界各国元首献给长城的题词: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的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
听完这些国家元首的题词,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谈自己的感受)是呀,我们为自己是华夏儿女感到自豪骄傲,但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你对长城又了解多少呢?你知道为什么说长城凝聚着中国千年文明、智慧和力量吗?今天,这个“伟大的奇迹”就在眼前,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自由读课文)
在我的精心设计下,通过我充满激情地朗读,使学生陶醉在伟大的长城中,自然地想去了解--长城到底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轰动?使学生由情入境,情境交融,学习达到旺盛状态,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课堂中我采用了回文教学的设计,先引导学生发现评价长城的那句话: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那么,这句话就成了我课堂教学中不断重复出现的中心句。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学生对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层层递进,朗读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特别是学到“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但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伤者陡峭的山岭”。让学生自读体会:你能体会到那时的劳动人民是怎样台上这陡峭的山岭呢?学生说的出乎意料的好,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好多人弯着腰,脸上都是汗。”“他们的手被磨出了血泡,脚被磨烂了”……同学们尽情地想象,大胆地谈出自己的感受,应该说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长城》教学反思15在执教这节综合性学习活动课中,我只是一个尝试的过程。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 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为落实这一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把“综合性学习”作为一条独立的线索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但汇报课中却很少有人汇报这样的课型。
这是长春版教材第七册第六板块后设有一个节综合性学习活动,内容为亲近长城。主要是考查学生搜集材料,并做以分类、整理汇报的过程。
初选这节课时,我有很多困惑,这样的课到底怎么上?它与班队活动、主题班会有什么区别?如果真的上成队会的形式是不是给人感觉太做秀了,又或者这样的课堂让学生讲讲、演演、唱唱,效果未必太好教师又不容易把握。但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快乐始终都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啊!
在实践过程中,孩子们搜集到的关于长城的材料很多,这也是我很欣慰的地方,但由于初升四年级,分类、整理的能力不强,因此在汇报成果的时候,尽管我强调要有选择性的介绍,但孩子们也还是大篇幅展示。因此我不得不打断他们就进行总结。这样前面汇报的小组用的时间长,就至使有的小组失去了展示的机会,使之本堂课的活动面不大。
最后一小组的关于长城近期新闻中保护长城环境是本课的一个亮点,绿色环保工作当然可以及时凑效的随堂渗透。
结尾的总结及音乐鼓舞了孩子们身为一个中国人的势气,使整节课的感情线索得以升华……
文档为doc格式